记者正赶上每天25分钟的课间“篮球操”:全体学生人手一球
新华网太原10月25日电 踢向远方的足球
新华社记者刘翔霄、魏飚
10月的北方略有寒意,一所乡村学校的操场上却热火朝天:“抢点”“头球”……小球员们的叫喊声此起彼伏;带球、过人、射门……足球小将们动作娴熟。
一所乡村学校怎样被足球特色教育所激活?体育带给孩子们怎样的改变?带着这些疑问,记者近日走进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朝阳村朝阳学校。
过桩变成了“转树”
朝阳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500多名学生。这所学校的足球发展,要从15年前说起。
2004年,为备战太谷县每年一次的足球比赛,朝阳学校首次开设了足球课。
“小球员年龄在10岁到12岁,男队、女队都有。”学校第一任足球老师、57岁的解维平说。
他回忆,那时条件比较艰苦,“训练场地是土操场,全校只有一个足球,连过桩的训练器材都没有”。有一天,解维平看到校门口新栽的两排小杨树,计上心来:杨树可以当桩练嘛!
孩子们都是零基础,但热爱足球,参训积极性很高。“一训练就想打比赛。”解维平说。他鼓励孩子们:只要好好练,不会比别人差!
就这样一天天练下来,解维平带着孩子们从村里踢到乡里,从乡里踢到县里,踢赢了一场又一场比赛,获得过全县小学足球联赛的冠军,孩子们踢球的劲头越来越大。
足球把孩子们带到了北京
2012年,朝阳学校足球队代表山西参加全国比赛。
第一次参加全国比赛,孩子们既紧张又兴奋。为了“不打无准备之仗”,孩子们做好了“吃苦”的准备。时任校长刘忠心看到,早上六点多,校门还没开,孩子们就在校门外的操场上踢开了球;放学后,大家还要参训两个小时。
比赛临近时,又有新问题暴露出来:孩子们没有专业球鞋。平时踢球,孩子们都是“随意穿”,多数队员没穿过真正的球鞋。学校紧急动员家长给孩子买球鞋,买回来一看,都是10元、20元的鞋。
问题最终还是解决了。在首都北京,孩子们第一次穿着崭新、专业的球鞋进入了球场。但是,球场变成了草地,新鞋底下有钉子,孩子们一时不习惯,比赛一胜二负,小组没有出线。
北京之行让孩子们真正意识到了差距,也长了志气。赛后,广州一家足球俱乐部看到了朝阳学校的足球实力,还专门来“挖苗”。
体育种下梦想和光荣
训练中要锤炼、要吃苦,赛场上有输赢、有竞争……在朝阳学校,体育运动让孩子们受益匪浅。
校长武卫红告诉记者,朝阳学校历任校长都很重视让孩子们参与体育运动,学校所在的朝阳村对此也很看重,每年都会筹措资金支持学校发展体育,“从足球开始,学校的体育特色教育已经拓展到了篮球、羽毛球、乒乓球和棋类等很多领域”。
今年夏天,武卫红跟着孩子们在操场上踢了一个月的球。他发现,多半小球员的文化课很出色,“团队、合作和竞争意识等,在足球训练中都能得到充分体现和锻炼”。
在朝阳学校采访时,记者正赶上每天25分钟的课间“篮球操”:全体学生人手一球,音乐响起,先做热身、基本的动作练习,然后是难度大点的一人两球、两人传球等动作。孩子们做得很熟练,场面活泼有趣。
在朝阳学校,体育名人励志故事挂在楼道里,班级被冠以“李楠班”“王治郅班”等名字。孩子们直言,未来希望自己也能像偶像们那样优秀。
教了28年体育的解维平,情怀依旧:“足球是一项全国性的热门运动,希望孩子们能走得更远!”
图片:新华社图片
文字编辑:张泽伟
签发:徐征
版权归新华社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记者正赶上每天25分钟的课间“篮球操”:全体学生人手一球 记者正赶上每天25分钟的课间“篮球操”:全体学生人手一球](https://shanghaiensi.com/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121710214441806579.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