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史之德国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兴衰
德意志民族的起源与日耳曼国家的兴起 德意志民族的形成是一个经历了许多世纪的历史过程。德意志民族的祖先是古代日耳曼人,是欧洲大陆上的古老民族之一。
早在公元前约2000年的铜器时代,属于印度日耳曼语系的古代日耳曼人部落便产生了。这时基本的日耳曼部落有五个:第一个部落是温底尔人,其中包括勃艮第人、瓦林人、喀林人和古顿人;第二个部落是印格伏南人,其中有基姆布利人、条顿人和乔克人;第三个部落是住在最靠近莱茵河的是易斯卡伏南人,其中有西干布尔人;第四个部落是住在这块土地中央的赫米奥南人,其中有苏维汇人、赫蒙杠利人、卡腾人、凯鲁斯奇人;第五个部落是和达克人邻接的佩夫金人及巴斯泰戈尔人。从公元前1800年起,日耳曼人开始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南部以及今日德国的北部和西北部定居下来。公元前600年左右,他们开始向南、向西迁徙,直达莱茵河下游和维斯杜拉河。在后来的几个世纪里,便逐渐在莱茵河以东、多瑙河以北和北海之间的广大地区繁衍生活。这时,日耳曼人各个部落还保持着一些以血缘关系组成的氏族。差不多在同一时期,罗马人征服了莱茵河以西和多瑙河以南地区,并修筑了东南走向的“界墙”。约公元前50年,日耳曼人占领了北海和德意志中央高地直到罗马人“界墙”的广大地区。公元1世纪左右,耳曼人的氏族社会开始瓦解,出现了以地域关系形成的大家族公社,称为“马尔克”。公元1世纪中期,日耳曼部落开始结成部落联盟。部落联盟是一个民族由游牧时期的分散孤立状态向有组织社会的过渡,为后来日耳曼民族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起初较大的部落联盟有:法兰克人、苏维汇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伦巴底人、东哥特人、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等。他们在长期与罗马帝国的冲突中,于公元2世纪起逐渐形成了法兰克、萨克森和阿雷蒙三个著名的大部落联盟。公元250年,法兰克人和阿雷蒙人越过罗马人的“界墙”和莱茵河,向东推进。
公元375年,日耳曼民族开始大迁移。日耳曼民族大迁移不仅加速了罗马帝国的灭亡,而且对日耳曼民族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罗马帝国分裂成东、西两个帝国,西罗马帝国面对日耳曼人的频繁侵略束手无策,被迫允许他们以“同盟者”的身份移居西罗马帝国境内。西罗马帝国由于国内奴隶起义日趋衰落,加上日耳曼人的大举入侵,终于在公元476年灭亡。公元5~6世纪,日耳曼部落逐渐发展成各自独立的日耳曼王国,当时著名的日耳曼王国有:汪达尔王国、东哥特王国、西哥特王国。但这些日耳曼王国并未对后来德意志大地上的日耳曼国家的历史产生直接影响。对日耳曼民族国家形成产生重大影响的则是由法兰克部落联盟发展起来的法兰克王国。
公元486年,法兰克部落联盟的军事首领克洛维(466~511)统率莱茵河下游高卢北部的法兰克人,打败了罗马驻高卢的最后一任总督,征服了阿雷蒙人和西日耳曼其余各部族的大部分,创立了法兰克王国。这个王国的版图很大,包括了几乎当今整个法国、莱茵河流域和阿尔卑斯山直到德国中央高地的广大地区。公元496年,克洛维国王皈依基督教,这对于平衡日耳曼人和被征服的罗马人之间的关系及巩固法兰克王国十分重要。后来,他多次发动战争,吞并了信奉其他教派的日耳曼各部落。公元6世纪,法兰克王国终于以日耳曼民族为中心奠定了永久性国家基础。这时法兰克王国的领土,东起易北河和萨勒河,西到比利牛斯山,南到意大利北部,北到北海。在这个王国里,日耳曼民族主要有法兰克人、阿雷蒙人、萨克森人、图林根人、巴伐利亚人、弗里斯人以及部分凯尔特人、罗马人和斯拉夫人。法兰克王国最重要的君主是查理大帝。公元800年,罗马教皇给他加冕称帝,尊号“罗马人的皇帝”。此后,查理大帝就成为罗马帝国的皇帝和基督教的保护人。查理大帝的强大帝国在他的继任者的统治下多次濒临分裂。公元843年,法兰克王国根据《凡尔登和约》正式分裂为三部分,即勃艮第—普罗旺斯—意大利中部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意大利)、西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法兰西国家)和东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国家。公元911年,名存实亡的法兰克王国卡洛林王朝的最后一位君主去世,东法兰克王国的公爵们选举法兰克公爵康拉德为“法兰克国王”,史称“康拉德一世”。康拉德一世的当选,意味着德意志国家历史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