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轮修志在全面系统记载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转自:上观新闻
【编者按】历时12年,上海市二轮修志工作圆满完成,218部共3.21亿字的志书成果全部出版。志书全面记述1978—2010年上海市行政区划内自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历史与现状。为帮助大家深入了解二轮修志的重要意义,上海市地方志办公室组织了6篇文章,邀请不同领域专家以笔谈方式对志书的编纂过程、主要特点、理论价值等进行介绍和阐释。“思想汇”栏目连续刊发,今天推出第四篇。
地方志属于世界典籍之林中独具中国特色的地方文献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地方志事业进入了兴盛时代,首轮、二轮新方志相继编修。上海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领跑者,方志事业处于全国领先行列,二轮修志系列成果求真务实、内容宏富、资料权威,全面系统再现了上海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画卷,其理论创新与实践探索颇受瞩目,有必要对其经验进行系统总结。
独特的总体设计。编纂方案制订是修志首要任务,关系到整个修志工作的开展。上海二轮修志调整为市志、市级专志、区县志“三系列”。《上海市志(1978—2010)》立足全市,全面系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各方面的历史与现状;上海市级专志站在行业、部门的角度,重点记述上海代表性行业、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区县志基于“块”,着力全面记述各区县的全貌与地方特色,构成上海市二轮修志“一体两翼”体系。
新颖的市志篇目。体例篇目的出彩,不仅反映设计者方志理论素养,而且还体现出对地情与特色的综合把握。二轮省志采用中篇分志体比较多,《上海市志(1978—2010)》创新性地设计了“小篇分志分卷平列体”,规划出版了140部分志、分卷,涵盖上海市地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方方面面。其中《金融分志》之《综述卷》《银行业卷》《证券期货业卷》《保险业卷》,《口岸分志》之《综述卷》《海关卷》《商检卷》《边检卷》等,从具体门类上系统呈现上海特色。尤其是不设单独的人物分志,将人物散记于各方志、分卷,为全国之罕见。“小篇分志分卷平列体”,为便于承编单位收集资料、提炼特色、提高志书深度探索出了一条新路。
规范而又巧用体裁。述、记、志、图、表、录等多种体裁的综合运用,是地方志编纂的常态。上海二轮修志遵循惯例,多种体裁综合应用,并作出多方尝试和发展。如“述”,一般指“概述”,位于卷首,本轮市级专志、区县志基本如此,而《上海市志(1978—2010)》的“述”包括“总述”“综述”“概述”,分别为全志、分志、卷之纲。“总述”“综述”还“横排门类”,设置篇章节,在表述上述、记、志、图、表、录并用,有的甚至还有“人物传”,形成“总述”“综述”中有“概述”,“述”中间用其他体裁的新格局。
思想性、资料性、科学性有机统一。上海二轮修志在全面系统记载全市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深入发掘上海的时代特点、地方特色,聚焦上海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凸显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的“上海经验”。为支撑方志思想性,上海非常重视资料的收集与书写,以第一手资料档案为主,兼收图像、口述史料、报刊文献、访谈、问卷等,对资料卡片、资料长编、图片资料库均有严格的规范要求。在二轮修志期间,市方志办发布了一系列规章制度,全过程实施质量管理。同时建设方志专家库,广泛聘请专业人士参加志稿编纂、评议或审定,多种形式听取各行各业专家的意见,以解决修志过程中的难点问题。
出成果育英才。方志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人才是关键。上海市各级方志机构,一边修志,一边重视人才培养,利用多种形式、途径培训修志人员。例如,开办市志培训班、区县志培训班、方志编纂研修班等;鼓励修志人员开展专题研究,发表学术论文,涌现出一批在实践中成长起来的方志专家。
(作者为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第六届中国地方志指导小组成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