梗文化之关于好梗坏梗及烂梗的一己之见 - 哔哩哔哩

由:admin 发布于:2024-04-16 分类:意甲联赛 阅读:40 评论:0
梗文化之关于好梗坏梗及烂梗的一己之见 - 哔哩哔哩

  (蛮久之前写的,今天又翻了出来修改了部分内容再发一遍)

  梗,网络用语,意思是笑点,铺梗就是为笑点作铺垫,系对“哏”字的误用。

  一般来说,梗用于流行事物比如综艺、动漫、电视剧等。“梗”字的词义被不断扩大引申,大到某个时间段,小到情节插曲,乃至故事中发生的片段都可以叫“梗”,比如“身高梗”“经典梗”“撞脸梗”“言情梗”“幽默梗”等。

  ——by 百度百科

  通过上述文字大家对梗有了一个简单了解,关于梗,可以是一个笑话,可以是一段故事,可以是一张图片,通过引申抽象,使一串文字,一个动作,一个手势成为链接,而链接指向的地址就是这个事物本身。

  有意思的是传播梗的是互联网,但是链接指向的却是个人脑内的C,D,E,F,G盘,因为只有下

  载了这份文件,所在的链接才能指向它,那个梗的本体。

  但梗并不是以文件的形式存在的,而仅仅只是链接。

  把思绪放回现实,然后以现实的角度去看梗的存在,也能轻易的发现,梗是寄托于人的抽象事物,而不是事物本身。

  接下来我要描述我眼中的好梗,坏梗和烂梗。

  先从烂梗开始,总所周知,当一个梗被过分使用时,它就成了烂梗,那么烂在哪?为什么烂?

  1视觉疲劳,当同一个梗短时间内多次出现时,观感就已经发生偏移,继而产生厌恶。

  2身份认同,玩着同样的梗的人总是会有归属感,或者说也是同样归属感的人创造出了梗然后在其中传播,那么在同一个圈子里,玩着同样的梗,这就是身份认同,当一个梗的使用被泛滥后,这就导致了梗无法成为识别你,我,他的工具手段,给这个认同感蒙上一层纱

  3思想偏移,在梗传播的过程中,原本指向的地址会发生变化,而这个带来的是致命的,同时导致了2和4的加剧。没有实际事物的它在给人精神上的愉悦也消失了之后,那么它对于原教条主义者来说就已经是一片虚无。

  4情绪传递,玩梗是可以传递情绪的,无论当前处于什么情绪,梗总是能把现在的你变成它的样子向外界宣告,而思想发生偏移后,情绪的传递的目标也就发生变化。

  然后是坏梗,什么是坏梗?当你通过未知链接的时候下载文件导致你电脑蓝屏的时候,那个就是坏梗,链接能有什么坏心眼呢?但是背后文件如果能造成的污染,损坏了电脑硬盘,那么,背后文件有99%的责任,难道你链接还没有1%吗?

  那么在这个基础上,延伸出了重新解构,如果需要这个文件可下载,那么需要做什么?很简单,把背后的地址改了,使其可下载,那么问题就来了,这是否就触碰感到了刚刚说到的3呢?在思想偏移后,身份认同和情绪传递不见,那么原梗使用者就走了,留下来的就是使思想发生偏转的,同时注意,如果能做到这点只能说明,偏移的人数已经大于原梗使用者了,那么到这里,坏梗发生第一

  次变化,重新结构后更适合大众。

  重新结构后的文件还是当初的文件吗?修修补补的忒修斯之船里承载的又是什么,在重复以上

  两三遍步骤后,坏梗,也就成了烂梗。

  那么好梗呢?长时间使用还只烂1的梗就能算是好梗了,好梗就一定好吗?不一定。

  好巧不巧,好梗致命的地方也在于情绪的传递,与好梗的发展不同,好梗的致命在于情绪的传递不如坏梗快,以及无法做到思想偏移。

  好梗同样是作为文件出现时,因其普世性即已经决定其无需做到更改内核即可适应大部分情况,兼容性决定它的使用过程中可以即插即用,这导致了一个问题:很难改变

  互联网是最好的催化剂,人和人之间借助着催化剂的作用飞快的改变啊自己,而这时候,不变就是最大问题再回到情绪传递上,之前有所说明,好梗是具有普适性,兼容性的,那么因为高普适性也就带来了新问题:平淡

  太普遍了,很难触碰到情绪阈值。

  目光重新回到坏梗,再来思考一个问题,坏梗会变成好梗吗?会的,或者说坏梗变成烂梗的必经之路就是从变成好梗开始,变成好梗的时候也就离烂梗近了一份。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