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不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伤害投资人、俱乐部和中超联赛的利益

由:admin 发布于:2024-03-06 分类:法甲联赛 阅读:43 评论:0

  截止到你们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2017赛季中超联赛的二次转会市场,一共只官宣了三笔引援,其中内援方面有裴帅加盟天津权健,杜威加盟贵州恒丰智诚。

  至于外援,辽足签下了一名脑袋脖子一边粗的喀麦隆球员,自由转会...

  

  转会不是菜市场买菜,谈成一笔球员转会交易也没有那么简单,毕竟球员本身也会存在一个认识、熟悉、融入球队的过程,而球队也会对新援有一段时间的考察期。

  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所谓的无缝连接。

  由于二次转会市场正值赛季中期,当新援真正能够发挥实力的时候,赛季恐怕已经临近结束了。去年夏窗上海上港购入胡尔克,但绿巨人真正展现他健硕的臀大肌的时候,是从这个赛季开始的。

  所以中超的二转市场本身的规模就不会太大,但重磅转会并不会少。从另一种角度来说,一些在前半程比赛中表现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球队,也会通过二次转会市场引进球员来尝试提升成绩。

  毋庸置疑,今年夏天转会市场的平静是由于新政造成的。

  今年两会期间,国家体育总局局长苟仲文在“部长通道”接受媒体记者采访时谈到了“天价球员”的问题,苟仲文认为,这是投资足球的人“有钱就任性”造成的现象,他们意在商业,不在足球,所以我们对此保持高度的警惕。现在出台了一系列的整治措施,下一步,还会有更严格的整肃措施出台。

  这样的表态昭示了此后新政的轮番出台,而也反映了管理层对于整个中超转会市场的看法:和房地产市场差不多,炒房的人炒热了市场,炒高了价格。

  所以就像以往管控房地产市场一样,管理层用自己的政策暂时遏制住了转会市场的火爆,但问题在于房地产市场和足球转会市场并不完全一样:

  房子还是得买,但足球并不是非搞不可。

  

  国际足球市场是在慢慢成长的,这一点我们只需要通过观察标王的价格就能知道。

  虽然C罗在09年转会皇马时就已经把天花板提高到了趋近一亿欧元的级别,而这几年当中的标王贝尔、博格巴的价格还是在一亿欧元附近游荡,但是其他球员的价格也在随着水涨船高。

  2011年冬窗,切尔西花费5000万英镑引进托雷斯就已经惊爆我们的眼球,而前一段时间曼城签下本菲卡门将埃德森就花了整整4000万欧元,而这名此前在葡超本菲卡踢球的年轻球员,大部分球迷并不熟悉...

  在过去,7500万英镑还是整个夏天的转会预算,而在今年夏天,你只能买到一个卢卡库。虽然成本在不断提高,但是整个足球的产值也在增长,英超联赛的转播收入提高到了3年81亿英镑的水平,FIFA通过2014年巴西世界杯也拿到了超过40亿欧元的收入。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虽然球队在转会市场上的支出在与日俱增,但球队通过转播、转会得到的收入也在增长。足球运动在全世界进一步的风靡和流行,使得俱乐部手中有了更多的收入,也让他们在转会市场得以一掷千金,这才是整个国际市场的大趋势。

  

  原本中超联赛的脚步也是紧跟国际的,球队在购入外援、引进内援上的支出越来越多,许多中小球队的确有些不堪重负,但从另一方面来讲,转播分成在提高,主场上座率在提高,随着天空体育等国际媒体的关注和转播,中超联赛的影响力也在增加。

  然而从今年开始,一波波新政相继砸到了中国足球的头上,从直接干涉比赛内容的“U23球员出场政策”,到影响转会市场动作的“收取引援调节费政策”,不得不承认,政策的效果立竿见影:

  联赛观赏度与亚冠不能相提并论了,而二次转会市场犹如一潭死水般寂静。

  然而紧随而至的是整个中超产值的缩水,中超联赛版权方体奥动力日前已经向中国足协发去交涉函。由于中超联赛受行政干预过于严重,导致联赛整体价值受到重创,并很可能导致未来几年的持续走低。因此,中超联赛版权方体奥动力可能暂缓支付版权费用,并要求同足协重新谈判,降低版权价格。

  行政干预市场的恶果,正在一步步向我们走来。

  

  体奥动力的担心当然不是多余的。

  根据“收取引援调节费政策”的规定,处于亏损状态的俱乐部,内援转会费低于2000万人民币、外援转会费低于4500万人民币,不需要缴纳引援调节费用。

  所以有了这两条红线划在这里,任何财务状况不够健康的俱乐部想要进行转会工作都需要三思而后行。

  但问题在于,整个国际足球市场的价格是在慢慢上涨的,4500万人民币(折合约为570万欧元)放在10年前或许还可以买到英超中小俱乐部的替补球员,但到了今天,英超俱乐部几乎不存在1000万欧元以下的球员了。

  如果不想跨越红线,那么你就只能买到一些能力低下的外援,这些人能够给俱乐部带来多少帮助?这些人在如今中超的大环境下能够打出什么样的表现?这都是未知数。

  如果决定跨越红线,那么你就要做好花费高昂溢价的准备,这些溢价不光来自于欧洲市场,而且还来自中国足协...

  天津权健引进裴帅抓住了政策的空子,根据媒体报道,天津权健用2000万人民币+一名U23球员+一名普通球员的方法从长春亚泰买来了裴帅。虽然转会费没有越过红线,但天津权健实际形成的支出早已突破了亿元大关。

  虽然天津权健的做法并不一定会成为未来转会市场的规避方法,但是当市场价格还没有下降的时候,原本充当中间人的货币被政策干扰之后,2000万+球员的转会操作却让中超有了退回到“以物易物”的可能。

  转会费被限制在2000万人民币,只能在交易中加入球员等其他资产,而如果长春亚泰对天津权健加入的球员不感兴趣,而天津权健又无法提高转会费,这笔交易就会随时滑向失败的边缘。

  从根本上来说,以物易物是一种效率很低的交易模式,而如果中超继续在这样的政策下前进,那么球员在市场中的流动就会受到很大的阻碍。

  

  当你无法在转会市场上购入强力外援,当你购入的外援无法在竞技场上发挥效果,当你购入内援的自由度大大降低,当这批活跃在赛场上的顶级外援逐渐淡出,当优秀的球员很难去到优秀的球队继续历练自己,中超联赛甚至中国足球的未来会变成什么样子,我很困惑。

  中超联赛转会市场的火爆并不健康,但并非不正常,形成此前的火爆有其原因所在,优秀内援供不应求,投资人对于足球运动的看好,另外国际市场的逐渐成长都有各自相应的助推力量,而管理层对于中超联赛的火爆还停留在“投资人意在商业,不在足球”的层面上,显然和实际情况有很大程度的误差。

  根据中国过去近70年的经验来说,行政干预市场从来没有带来过好结果。职业联赛已经搞了10多年,我们必须要承认,中国还是没有弄明白。

  球员通过球技养家糊口,球队通过成绩稳定发展,投资人通过俱乐部拓展自己的商业版图,大家把蛋糕共同做大,然后再各自瓜分自己应得的利益。这本是一个大家分工协作,然后共享成功果实的事情,但管理层显然并不这么认为。

  可问题在于,管理层不能要求每一个投资人都自愿变成雷锋、焦裕禄...

  

  从某种角度来说,这次足球改革可能从一开始就选错了着力点。

  帮助中国足球尽早提高是好事,但管理层应该帮助、扶持甚至“利诱”俱乐部慢慢走向重视青训的道路,而不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伤害投资人、俱乐部和中超联赛的利益,这样只会使得投资人心生去意,慢慢离开这片舞台。

  今年夏天的二次转会市场的沉寂,从效果上来说达到了管理层的目的,相较于去年大规模的烧钱,今年的动作幅度显然已经收敛了很多,但放眼于未来,这些政策究竟是帮助了中国足球还是又一次伤害了中国足球,没有人知道。

  投资人不会在乎中国足球的生死,毕竟他们可以再找一块另外的舞台,可我们只有这一个中国足球...

  

而不是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伤害投资人、俱乐部和中超联赛的利益

相关阅读

评论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