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进入状态很早的意大利也有2球在最后时刻
小组赛结束,真正的生死相搏才刚刚开始。此时要总论本届欧洲杯,自然是为时尚早。然而可以确定的是,在法国结束的一场场较量已经把一种强烈的感觉印入到观众的脑海之中——“绝杀”已成常态,在终场哨响之前,最好不要提前离场或者是放心睡着。用更确切的描述就是:相当数量的破门都发生在比赛的85分钟之后,让这届大赛显得更加“惊心动魄”。如此情形看上非常不可思议,但它既然发生了,就有它出现的理由。
85分钟后最危险
从历史战绩来看,以前欧洲杯的最后关头进球其实也不算太少。比如上届欧洲杯小组赛,葡萄牙3比2胜丹麦和西班牙1比0击败克罗地亚,这两场比赛是靠85分钟以后的破门决定了胜负。淘汰赛西班牙对法国,德国对意大利也都有最后时刻的进球。如果把2000年至2012年四届欧洲杯的数据相加,你还会很轻易发现85分钟后原本就是最容易进球的时段——四届大赛的数据总和是40球,如果再算上加时赛,85分钟后的破门数还会上升到43次。
把90分钟比赛时间按5分钟一段分开,再计算四届欧洲杯所有比赛的进球,英国《442》网站和英国电信体育频道都曾做过这样的统计。虽然他们得出的具体数字不同,但结论一致:85分钟后原本就是最危险的时段,因为其他单个“5分钟时段”的进球数都不超过25个。不过这种统计方式并不十分科学,由于补时的存在,“85分钟后时段”事实上通常会有9分钟左右,像本届大赛帕耶对阿尔巴尼亚的破门更是发生在第96分钟。
从数字统计的角度,其实更能看出本届欧洲杯的与众不同。小组赛只战罢两轮,24场比赛便诞生了12个87分钟后的进球,占去当时总进球数的28.6%。而且这12次破门不是绝杀就是扳平比分,至少也能扩大领先优势,没有一球是安慰球。当然这些进球的来历各不相同,能凑到一起也算是命运的安排。不过在更深层次,它们之间可能还是有着某种关联。最合情理的解释是欧洲杯扩军让各队的心理发生了微妙变化,所以他们在场上的表现也与以往有所不同。
弱旅有了想法
首先,小组第三亦有机会晋级的规则让不少弱旅有了更多想法。他们可能选择在面对强敌时死守1分,比如捷克对西班牙,阿尔巴尼亚对法国;也有可能会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放手一搏,比如俄罗斯对英格兰和乌克兰对北爱。两种策略的思路完全不同,却能够戏剧性地创造出相似效果。由于实力的差距,捷克和阿尔巴尼亚都未能坚持到完场。而俄罗斯和乌克兰则是同一选择的两个对立面:倾巢而出,要么砸破对方城池,要么被对方再偷一个。
不仅仅是弱旅,那些传统强队的心态也有变化。小组赛缺少强劲对手,出线环境相对宽松,这在潜意识中会让那些大国明星们感到放松。进入状态不用太快,场上问题自然可以慢慢解决,这种态度也必定会浪费不少时间,也让弱势一方有了回旋的余地。不过好在等到“形势严峻”必须打起精神,各支劲旅还是准备有攻破密集防守的绝招。
采用“常规套路”者如西班牙,把中卫当做中锋。而一贯保守的霍奇森也曾经展现出敢于冒险的精神,在对威尔士时的最后时刻使用双边锋加边后卫前压,阵型几乎接近244。还有法国,迄今4个进球有3球都在89分钟之后,他们所凭借的是明星的力量,德尚的球队其实一直都没有找到能够流畅运转的常规进攻模式。另外进入状态很早的意大利也有2球在最后时刻。当然蓝衣军团的战术原本就以防反为主,对手越孤注一掷,他们便越有把握在最后时刻扩大战果。
最后再回到此前的话题:85分钟后很危险。毕竟经历长时间苦战,不少球员都会出现注意力不够集中的问题。而在贡献“绝杀”的球员之中,有相当部分是替补出场的选手,面对对方防线,他们在体能和精力上都具有一定优势。
2016欧洲杯绝杀场次
进球者进球时间比赛结果
帕耶(法)89’法国2比1罗马尼亚
瓦西里·别列祖茨基(俄)90+2’英格兰1比1俄罗斯
施魏因斯泰格(德)90+2’德国2比0乌克兰
麦吉恩(北爱)90+6’乌克兰0比2北爱尔兰
皮克(西)87’西班牙1比0捷克
佩莱(意)90+3’比利时0比2意大利
施蒂贝尔(匈)87’奥地利0比2匈牙利
格列兹曼(法)90’法国2比0阿尔巴尼亚
帕耶(法)90+6’法国2比0阿尔巴尼亚
斯图里奇(英)90+2’英格兰2比1威尔士
内齐德(捷)89’捷克2比2克罗地亚
埃德尔(意)88’意大利1比0瑞典
塞瓦松(冰)88'(乌龙)冰岛1比1匈牙利
佩里希奇(克)87’克罗地亚2比1西班牙
特勒伊斯塔松(冰)90+4’冰岛2比1奥地利
布雷迪(爱)85’意大利0比1爱尔兰
![另外进入状态很早的意大利也有2球在最后时刻 另外进入状态很早的意大利也有2球在最后时刻](https://shanghaiensi.com/zb_users/upload/2024/03/202403031709442398819890.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