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医务人员乃至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新式武器”
近日,欧洲杯绿茵场上发生惊魂一幕。丹麦球星在无接触情况下突然倒地。幸运的是,在现场医疗团队的迅速救护下,经过紧急心肺复苏并使用自动体外除颤器(AED)除颤,埃里克森随后苏醒并被送往医院接受后续救治。
在救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自动体外除颤器(AED),是一种便携式的医疗设备,非专业人员也能够使用,常被称为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救命神器”。
在此,我们分享这篇介绍AED及其使用的文章。本文经协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xieheyixue)授权转载。
今天,我们就讲讲在抢救过程中,起至关重要作用的救命神器——自动体外除颤器(automatic external defibrillator,AED)。
AED于1979年问世,是一种简单、便携、易于操作的现场急救除颤设备,可自动分析特定心律失常,通过电击除颤,抢救心源性猝死的患者,稍加培训即可熟练使用,是医务人员乃至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新式武器”。
对所有需要心肺复苏的患者,均需要正确使用AED。
AED操作起来非常简单:
①首先打开AED电源,根据语音提示按步骤进行操作。
②按照仪器上的图示在患者胸部贴好电极片,连接好电极线。此时仪器会自动分析患者心律,判断患者身体情况。
③如果判断患者不需要除颤/电击,AED就不会充电工作;如果判断并语音提示需要除颤/电击,则需要按下除颤/电击按钮。
④使用AED电击除颤时,施救者和周边人不应触碰患者身体,其他时刻应尽可能持续进行心肺复苏。
⑤AED 完成一次除颤/电击后,应立即继续心肺复苏,即按照30:2的比例,进行胸外按压:人工呼吸。
此时不要关闭AED电源,AED会每隔2分钟,自动进行语音提示:“请停止按压、再次分析心律等”,则按照AED的语音提示进行操作。周而复始,只要AED自动分析后,建议除颤/电击,就可以进行除颤/电击,没有上限次数限制。
心肺复苏与AED的早期有效配合使用,是抢救呼吸心跳骤停病人最有效的手段。
心肺复苏术需经过较为专业的训练,但AED不仅使用简单,还能大大提高心源性猝死患者抢救成功的几率。
在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公共场所,AED的普及率和配置率非常高,截止到2016年8月的统计,日本和美国每10万人配备AED的数量分别是235台和317台,然而我国大城市公共场所配置尚不多,北京目前约150台AED,其中首都机场70台,旅游景点等地约50台,学校等场所约有30台,差距显而易见,加快我国城市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仪的配置和推广使用势在必行。
作者简介
王江山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治医师,急诊科主任助理,门急诊团总支书记,急诊党支部宣传委员。急诊科教学组成员,急诊核心课程E-Training和I-Teahcer师资培训课程的导师,美国心脏协会(AHA) BLS&ACLS主任导师。
曾获得协和医学优秀临床带教及优秀教师荣誉称号,多次获得院校级“优秀团干部”、“优秀工会会员”、“优秀员工”称号。
先后参编《国际创伤生命支持教程》、《急诊值班手册》、国家医学电子书包《急诊与灾难医学》,发表学术文章十余篇。
内容审核
朱华栋
北京协和医院急诊科主任,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医学会急诊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健康委急诊质控中心副主任,北京急诊质控中心主任。
本文经“协和医学杂志”微信公众号授权转载
版权声明:协和医学杂志倡导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欢迎转载、引用,但需取得本平台授权。如您对文章内容版权存疑,请发送邮件medj@pumch.cn,我们会与您及时沟通处理。本站内容及图片仅供参考、学习使用,不为盈利且不作为诊断、医疗根据。
![是医务人员乃至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新式武器” 是医务人员乃至非医务人员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生命的“新式武器”](https://shanghaiensi.com/zb_users/upload/2024/02/202402231708664675912009.jpg)